|
国际燃气联盟迎来首位中国籍主席 期待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时间:2022-05-24 至此,国际燃气联盟迎来首位中国籍主席,意味着中国燃气事业将与世界深度融合。国际能源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信在李雅兰任期内,国际成员合作与交流将不断加深,国际燃气联盟影响力将持续提高,世界天然气行业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下将再迎发展,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助力净零排放目标实现。 高度认可我国天然气发展,聆听能源转型时代强音 国际燃气联盟1931年在瑞士成立,是天然气行业权威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覆盖天然气勘探、生产、输送、储存及应用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国际燃气联盟成员由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组成,代表全球90%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市场。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每三年从正式成员中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任期前三年和后三年作为国际燃气联盟副主席参与机构领导工作。 推选中国行业代表担任主席,表明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得到世界认可。近年来,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我国不断推进天然气行业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按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全国储气能力达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比重的约13%。世界需要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优秀案例,中国需要与世界携手壮大天然气行业,建立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意大利天然气管网公司(SNAM)高级顾问、国际燃气联盟欧洲地区协调官安德烈亚·斯泰格尔(Andrea Stegher)表示,中国降碳决心坚定,天然气发展成果显著。国际燃气联盟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燃气事业发展,服务燃气消费者。李雅兰任期内,国际燃气联盟影响力将迈上新台阶。 国际燃气联盟原秘书长波尔·拉斯穆森(Pl Rasmussen)认为,数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已成为世界主要天然气消费国之一,预计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继续扩大,在能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李雅兰任期内,国际燃气联盟知名度将显著提升。 可以看出,国际燃气联盟认可李雅兰担任国际燃气联盟副主席期间的工作。2018年以来,李雅兰积极履行国际燃气联盟副主席职责,深度参与国际燃气联盟重大管理决策事项。同时,通过国际燃气联盟平台积极宣传中国燃气行业发展成果,促进中国燃气行业的国际交流,推动呼吁中国燃气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将供应安全、价格可支付摆在突出位置,有序扩大天然气应用 国际专家直言,当前世界天然气发展可谓挑战重重。眼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极端气候频发,经济增速趋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天然气产业链面临新挑战。 英国石油公司前高管、国际燃气联盟执行委员会前成员伊达·戈梅斯 (Ieda Gomes)指出,面对高企的天然气价格,一些新兴进口市场首当其冲,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地区已减少液化天然气进口。对于20-5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液化天然气价格,化肥厂、发电厂等天然气密集型行业很难承受,存在需求破坏的风险。 欧洲燃气协会(Eurogas)主席、国际燃气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迪迪埃·奥洛(Didier Holleaux)表示,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旨在大幅减少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加大从国际市场购买液化天然气。这预计未来3-4年国际天然气市场供应偏紧,液化天然气价格将保持较高水平,部分天然气需求将受到抑制。不过,从中期看,随着更多液化天然气生产项目投产,国际市场将回到相对平衡的态势。 国际燃气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吉田聪直言,李雅兰将在天然气供应短缺、俄乌冲突、能源价格高企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开启工作。危机孕育先机,天然气全产业链价值链要共同努力,保证天然气稳定供应、价格可支付。 加速脱碳进程,推动气体能源迈向新高度 当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能源革命,向着更清洁、更低碳、更安全、更高效的道路坚定迈进。其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过渡能源。 国际燃气联盟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天然气脱碳进程,发展蓝氢、绿氢等新型气体能源,致力使燃气成为可持续能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吉田聪说,由于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业内有一些质疑天然气未来发展的声音。行业要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利用碳捕集等技术大力发展低碳零碳天然气。他进一步指出,2050年前,风电、光伏结合储能技术能够得到有力发展,但无法支撑全球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世界需要可再生能源和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多种能源共同发展。 奥洛强调,国际燃气联盟在世界能源转型中既要推动天然气应用,也要促进天然气全行业最大限度降碳,发展生物质甲烷,天然气配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制取蓝氢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取绿氢等。 李雅兰曾经表示,作为低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具备灵活、可及性强、经济可负担等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对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和促进能源安全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她还强调应高度重视甲烷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碳利用技术。 |